关注公众号
开州竹溪:农旅融合从泥巴墙上“起飞”
发布时间:2023-04-10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记者  庄冠蓉  
  ■罗淦
  
  从前的偏僻贫困小乡,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振兴市级示范镇,成了全市乃至全国的“明星小镇”。这是改革开放这四十五年来,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书写的逆袭故事。
  近日,记者走进竹溪镇,对话竹溪镇党委书记彭昌国,试图解开竹溪镇“逆袭之路”背后的秘诀。
  2000年以来,竹溪曾数次创下再生稻栽培世界同纬度高产纪录,并拥有着红颜草莓、羊肚菌、贡橘、红颜草莓、阳光玫瑰葡萄等“招牌果蔬”,凭借一股敢打敢拼敢闯的精神,实现了“农业起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迎面扑来,竹溪镇又结合其文化特色与自身地理优势积极投入农旅融合发展,成功实现了“旅游发家”。早在2010年开始,镇党委政府就带领全镇搞起了“十里竹溪”“竹溪生态乐园”等乡村旅游,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竹溪破土而出。
  彭昌国告诉记者,竹溪镇的发展故事就是一段坚持敢想敢做,从实际出发的奋斗史。


  昔日路边小村,找准“沃土”定位


  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竹溪村,位于竹溪镇中央的102省道边,从区位上其优势看似平平。竹溪村支部书记严永德说道,曾经的竹溪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村,“村里大家户户都是泥巴墙,或者茅草房,村里的路也是凹凸不平的。”
  上世纪90年代,竹溪村的干部们开始带领村民“农业起家”,结合县里技术人员的指导,村民一锄一锄翻开寸寸泥土来,将村里的稀泥洼地,整成了高产良田。
  “第一次是2002年,在竹溪镇竹溪村村民韦先恩家的1.8亩稻田里,经市农委组织专家实收测产,收获稻谷1023.3公斤,平均亩产达568.5公斤,实现单个田块创世界同纬度纪录。”原开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竹溪镇竹溪村,也很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再生稻冠军”,产生了一大批种粮“经验户”。

  遇阻力找突破,逢高山需登攀
  
  彭昌国表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他看来,从体量上出发,竹溪镇并不是一个大镇,区域总面积只有8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还不到45000人。
  “一道到黑”式的产粮大镇道路,一定不能彻底抛弃,但也一定不是竹溪镇能够彻底实现小康图景的道路,也并非竹溪镇能够成为远近闻名“明星小镇”的关键秘诀。
  彭昌国提及,“泥土味”是农旅融合的“重要法宝”。只有把旅游业做到“最农村”,把第一、三产业,也就是实现农旅融合,让游客拥有极致的“乡村体验”,是竹溪镇结合实际后答出的唯一解。

  结合优势农旅融合,实现全镇发展“三级跳”
  
  竹溪从昔日的泥巴堆起来的小镇,到小有名气的产粮大镇,最后精确瞄准城市居民游玩体验需求,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振兴市级示范镇。
  近段时间,竹溪镇大塆村支部书记陈善奎每天都会同村社干部不定时地来到果蔬采摘体验基地进行管理。“这段时间早晚温差大,我们都要来看看水果苗的长势确保成活。”陈善奎介绍。
  “竹溪镇在全镇共有大型采摘园3000余亩,全镇各采摘园优质果蔬种类现已达20余种,并定期实施辖区水土检测,确保土壤、水质长期保持在II类水平,针对草莓等果类专门采用了泡沫包裹等8项保果技术,大家可以放心吃。”彭昌国说。
  记者了解到,竹溪生态乐园精心布局建设“一心”“一场”“两廊”“八馆”“八园”“八景”,投入运营乡创馆、接待中心,开设运营游客观光自行车、观光小火车、蹦极等旅游项目,依托示范区平台,销售农旅产品174种、竹制工艺品44种、茶水饮品30余种。近年来,竹溪镇坚持以深化农旅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国有公司+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龙头企业+党支部”等运营方式,实现利益联结、优势互补,成功申报市级“一村一品”6个,1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均实现创收,其中2个村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2个村超50万元,4个村超30万元,其余村均超5万元,群众直接分红600余万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编辑: 邹朵  


游客须知 满意度调查 游客接待量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竹溪生态乐园所有. 渝ICP备2023008910号渝公网安备 50023402000686号